Document
  • 首页
  • 产品中心
   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(CRM)
    专注于生命科学行业的CRM
    全渠道营销系统(OCM)
    高效整合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
    数据智能管理系统(DATA)
    大数据+算法驱动医药营销与决策
    经销商管理系统(DMS)
    实现厂家渠道客户闭环透明管理
    奖金激励管理系统(SPM)
    搭建返利、核算、审批、结算一体化平台
    决策易智习AI
    百强药企首选智能学习平台
    智能流向云
    数据驱动精准营销和决策
  • 解决方案
    SFE解决方案
    OTC解决方案
    AI流向一体化解决方案
    CSO解决方案
  • 数据服务
    大数据服务(市场通)
    汇集多域数据的信息库
    数据外包服务(DDI&BPO)
    提供清洗、采集等多样外包服务
    私域运营服务
    提供品牌营销与私域运营外包服务
  • 案例中心
  • 新闻中心
    全部
    决策易动态
    行业热点
    小瑞学苑
  • 关于我们
    公司简介
    关于我们
400-9282-589
在线咨询

新闻资讯

了解前沿讯息,发现不同视角

首页>新闻资讯>行业新闻>正文

2025-09-09

当人口老龄化率持续攀升、政策持续释放 “全链条支持” 信号、AI 技术重塑研发范式,中国创新药行业正站在 “机遇与挑战并存” 的十字路口。一方面,刚性需求、政策红利与技术变革构成行业发展的 “确定性锚点”;另一方面,靶点扎堆、竞争加剧、人才缺口等问题仍为产业前行的 “核心瓶颈”。如何把握机遇、突破瓶颈,成为中国创新药从 “规模增长” 向 “高质量发展” 转型的关键。

 

一、机遇锚点:三大确定性力量支撑行业前行

市场需求:老龄化催生的 “刚性增量”

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创新药市场最确定的 “需求引擎”。数据显示,2024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15.4%,预计 2035 年这一比例将突破 30%,总人口超 4 亿;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,上海 2024 年户籍人口中 60 岁及以上占比达 37.6%,虹口区更是高达 45%。老龄化人群对肿瘤、心血管、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病药物的需求激增,而经济发展带来的支付能力提升,进一步放大了这一需求 —— 尽管行业常谈 “竞争激烈”,但从长期看,医药行业仍是受老龄化驱动的 “刚需赛道”,为创新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。

 

政策支持:从 “鼓励创新” 到 “全链条赋能”

近年来,中国创新药政策已从 “单点鼓励” 升级为 “全链条支持”。2024 年国务院《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实施方案》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创新药的 “新质生产力” 定位,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首次提及 “制定创新药目录”,将创新药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。地方层面,以上海为代表的省市出台 37 条具体举措,涵盖研发资金补贴、注册流程优化、临床应用加速等维度,其中 “创新药 15 天内进院” 的要求(虽暂未完全落地),直指创新药 “最后一公里” 的进院难题。此外,医保政策也从 “降价为主” 转向 “支持与约束并重”,2024 年医保目录调整中明确 “支持创新药发展”,通过 “双通道”(医院 + 药店)机制扩大创新药可及性,政策红利持续向创新药倾斜。

 

技术赋能:AI 重塑研发的 “效率革命”

人工智能技术正为创新药研发带来 “效率革命”。正如 “木头姐”(Cathie Wood)在《Big Ideas 2025》中所言,AI 驱动的医药开发可将研发成本从 24 亿美元降至 6 亿美元(该数据存在乐观偏差),行业共识为:AI 可使研发成本降低 30%-50%、临床试验周期缩短 20%-40%—— 例如阿斯利康通过 AI 优化分子设计,将某肿瘤药研发周期从 4 年压缩至 2.5 年,成本降低 38%。在药物发现阶段,AI 可通过靶点预测、分子设计、临床试验患者招募等环节大幅缩短研发周期:在靶点发现阶段,英矽智能通过 AI 分析 200 万份肿瘤患者基因组数据,仅用 6 个月就确定了 3 个全新肿瘤靶点(传统方法需 2-3 年);在分子优化阶段,深度智耀将某 ADC 药物的分子毒性优化周期从 18 个月缩短至 5 个月,且成功率提升 40%AI 不仅是 “工具升级”,更是 “模式变革”,为中小创新药企提供了 “以技术补规模” 的机会,推动行业从 “资本驱动” 向 “技术驱动” 转型。


 

二、挑战瓶颈:四大核心问题制约产业升级

靶点扎堆:创新 “同质化” 的 “内卷陷阱”

靶点扎堆是当前中国创新药行业最突出的问题,其核心定义为 “超 60% 的在研项目集中于不足 15% 的热门靶点”。以 ADC(抗体偶联药物)领域为例,据 Pharmaprojects 2024 年全球 ADC 研发报告,全球处于临床 Ⅰ-Ⅲ 期的在研 ADC 产品约 580 个,中国在研 ADC 产品约 220 个(占比 38%);热门靶点 CD19BCMA 的全球在研产品中,中国项目占比分别为 52%58%。除 ADC 领域外,PD-L1Claudin 18.2 等靶点同样存在同质化:全球在研 Claudin 18.2 单抗 / 双抗项目中,中国占比 55%,其中 80% 的项目处于临床 Ⅰ 期,存在 “同阶段拥挤” 风险。这种 “同质化创新” 极易重蹈 PD-1/PD-L1 的覆辙 —— 截至 2024 年底,国内获批上市的 PD-1/PD-L1 抑制剂共 13 个(含 6 个进口药、7 个国产药),但真正实现商业化成功、覆盖研发成本的仅 4-5 个,多数产品陷入 “价格战” 与 “市场滞销” 的困境,造成研发资源的严重浪费。

 

竞争加剧:上市 “窗口期” 的 “快速收窄”

创新药上市后的 “独家窗口期” 正快速收窄。据医药魔方数据,从第一家 First-in-Class 产品获批到第二家同类产品上市,平均时间已缩短至 1 年左右;部分热门靶点甚至出现 “获批后 3 个月内即有竞品上市” 的情况,企业的商业化 “抢跑” 压力陡增。这意味着创新药企业不仅要 “研发快”,更要 “上市准备快”—— 若无法在窗口期内快速建立品牌认知、抢占市场份额,后续将面临激烈的价格竞争与市场挤压,对企业的商业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。

 

进院难题:市场 “可及性” 的 “最后壁垒”

尽管政策鼓励创新药进院,但从实际数据看,创新药进院仍面临 “高壁垒”。以北京、广东为例,首次上市年份的创新药在当地医院的进院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,部分产品甚至上市 1 年后仍未进入核心医院。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医院药事委员会审批流程复杂、DRG/DIP(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/ 按病种分值付费)政策下医院控费压力大,导致创新药(尤其是高价创新药)难以快速进入临床应用,制约了市场规模的扩大。

 

人才缺口:高端与复合型人才的 “供给不足”

人才缺口是制约行业长期发展的 “隐形瓶颈”。一方面,高端专业人才(如临床研发负责人、国际化 BD 专家)供给不足,部分企业为争夺核心人才不得不开出高薪,推高人力成本;另一方面,复合型人才(如既懂研发又懂商业化、既懂国内市场又懂国际规则的 “梯形人才”)严重稀缺,行业对 “跨界能力” 的需求日益迫切。此外,随着 AI 与国际化的推进,具备 AI 协作能力、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也成为 “香饽饽”,人才结构的失衡正制约行业的创新与转型。

 

三、破局路径:四大策略推动高质量发展

研发端:审慎立项与 “快速迭代”

应对靶点扎堆,核心在于 “审慎立项”。企业在立项时需摒弃 “跟风热门靶点” 的思维,结合市场需求、自身技术优势、竞品进度综合判断 —— 若立项时已处于行业第十名之后,需谨慎评估商业化可行性。同时,要建立 “快速迭代” 机制:在临床试验阶段,若数据不及预期,应果断终止项目,避免 “沉默成本” 拖累后续决策;若数据优异,则需加速推进,抢占上市窗口期,以 “快” 破 “卷”。

 

 商业化端:全周期准备与 “生态协作”

应对进院难与竞争加剧,需做好 “全周期上市准备” 与 “生态协作”。一方面,企业应在临床试验二期阶段即启动上市准备(如医学团队介入、医保准入沟通、医院关系铺垫),而非等到获批后才行动;另一方面,要构建 “生态协作系统”—— 例如,与伴随诊断企业合作开发配套检测试剂,与患者组织合作开展患者教育,与药店合作通过 “双通道” 机制扩大可及性。以上海 “创新药双通道” 试点为例,2024 年通过药店渠道报销的创新药金额超 80 亿元,覆盖患者 12 万人次,某 PD-1 抑制剂通过双通道实现 “上市 3 个月内覆盖上海 90% 的社区药店”,进院率较非双通道产品提升 2.5 倍,以 “解决方案” 而非 “单一产品” 切入市场,提升创新药的临床价值与市场竞争力。

 

技术端:AI 融合与 “模式创新”

拥抱 AI 技术,需从 “工具应用” 转向 “模式创新”。企业可通过与 AI 研发平台合作、自建 AI 团队等方式,将 AI 应用于研发全流程 —— 例如,利用 AI 优化临床试验设计,提高患者招募效率;利用 AI 分析真实世界数据,挖掘创新药新适应症。对中小药企而言,可通过 “AI + 细分领域” 的差异化策略,在特定靶点(如罕见病)或环节(如分子设计)建立优势,实现 “以小博大”。

 

人才端:多元化梯队与 “能力培养”

解决人才缺口,需构建 “多元化人才梯队”。一方面,企业可通过 “内部培养 + 外部引进” 结合的方式,培养高端专业人才;另一方面,要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,通过跨部门轮岗、外部培训等方式,提升员工的 “跨界能力”。此外,企业还需建立与国际化、AI 技术适配的人才评价体系,吸引具备国际视野、AI 协作能力的人才,为行业长期发展储备 “智力资本”。

 

四、结语:在 “冬天” 中孕育的 “春天”

过去四年,中国创新药行业经历了资本调整与疫情冲击的 “寒冬”,但正如邱老师所言,“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冬天的孩子”。如今,行业已显现回暖信号 —— 资本触底反弹、龙头企业盈利兑现、政策持续支持,中国创新药正从 “寒冬” 走向 “春天”。未来,唯有把握老龄化需求、政策红利与 AI 技术的机遇,突破靶点扎堆、进院难、人才缺口的瓶颈,中国创新药才能真正实现从 “中国创新” 到 “全球领先” 的跨越,在全球医药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。


相关文章

上一篇:
从 “单一驱动” 到 “铁三角协同”:医药企业商业化转型的路径与实践
下一篇:
中国创新药十年:从制度破冰到全球竞逐的产业蝶变
Document
他们也在使用决策易
更多案例
免费体验决策易
我们将为您提供满足您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,另外可以获取免费获取最新知识脑图、白皮书等精华资料。
产品演示

解决方案
  • SFE临床解决方案
  • OTC动销解决方案
  • 流向管理解决方案
  • CSO管理解决方案
产品与服务
  • CRM客户关系管理
  • 全渠道营销系统
  • DATA数据智能
  • 经销商管理系统
  • 奖金激励管理系统
关于决策易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公司简介
  • 联系我们
400-9282-589
(工作日 08:30-18:00)
关注获取策易
最新资讯
添加客服
在线1V1解答
他们也在使用决策易
免费体验决策易
我们将为您提供满足您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,另外可以获取免费获取最新知识脑图、白皮书等精华资料。
产品演示

  • 解决方案
    • SFE解决方案
    • OTC解决方案
    • AI流向一体化解决方案
    • CSO解决方案
  • 产品与服务
    •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(CRM)
    • 全渠道营销系统(OCM)
    • 数据智能管理系统(DATA)
    • 经销商管理系统(DMS)
    • 奖金激励管理系统(SPM)
  • 关于决策易
    • 新闻动态
    • 公司简介
    • 联系我们
400-9282-589
(工作日 08:30-18:00)
关注获取策易
最新资讯
添加客服
在线1V1解答